涵管生产废水的处理需根据废水特性采取针对性措施,主要处理流程如下:
一、废水来源与特性
涵管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混凝土搅拌、设备清洗及养护等环节,含有水泥颗粒、砂石粉尘、外加剂残留物及碱性物质(pH可达10-12)。污染物以悬浮物(SS)、高碱度、少量油脂及化学添加剂为主,直接排放易造成水体污染与土壤板结。
二、处理工艺
1. 预处理阶段
设置格栅或沉砂池拦截大颗粒杂质,通过机械过滤去除直径>5mm的砂石碎屑,减少后续设备磨损。
2. pH调节
投加硫酸或盐酸进行酸碱中和,将pH值稳定在6-9区间。需配置自动加药系统与pH在线监测仪,避免药剂过量造成二次污染。
3. 混凝沉淀处理
在调节池中加入聚合氯化铝(PAC)或聚酰胺(PAM)等絮凝剂,通过搅拌促使微小颗粒形成絮体,随后进入斜管沉淀池完成固液分离。该环节可去除80%以上悬浮物。
4. 深度过滤
采用多介质过滤器(石英砂+活性炭)吸附残留杂质,对COD较高的情况可增设气浮装置去除油脂类污染物。
5. 循环利用系统
处理后的清水回用于生产线冲洗、混凝土搅拌等环节,实现水资源闭环利用,降低新鲜水消耗量30%-50%。
三、污泥处置
沉淀污泥经板框压滤机脱水至含水率<60%,干化后可作为低标号混凝土骨料或路基填充材料,实现资源化利用。危废类污泥需按法规交由机构处理。
四、管理要点
- 建立分级排水管网,实现初期高浓度废水与后期低浓度废水分流处理
- 定期检测出水水质,确保符合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(GB8978-1996)
-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,如干法冲洗工艺减少废水产生量
该处理体系可实现废水回用率70%以上,处理成本控制在1.2-2.8元/吨,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。企业需结合生产规模选择模块化处理设备或定制化处理站,并配备运维团队保障系统稳定运行。